水調(diào)歌頭·賦三門津
金朝:元好問
黃河九天上,人鬼瞰重關(guān)。長(zhǎng)風(fēng)怒卷高浪,飛灑日光寒。峻似呂梁千仞,壯似錢塘八月,直下洗塵寰。萬象入橫潰,依舊一峰閑。
仰危巢,雙鵠過,杳難攀。人間此險(xiǎn)何用,萬古袐神奸。不用燃犀下照,未必佽飛強(qiáng)射,有力障狂瀾。喚取騎鯨客,撾鼓過銀山。
譯文
黃河之水似乎是從天上而來,黃河之險(xiǎn)讓人鬼都要俯瞰而欲過不敢。大風(fēng)起時(shí),波濤洶涌,怒浪滔天,飄飛的浪花在陽光下閃閃發(fā)亮。黃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過那呂梁山,水浪聲勢(shì)之狀可比那八月的錢塘潮,橫空之下,一洗塵寰。黃河水浪沖斥萬象,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對(duì)滔天巨浪,卻依舊氣定神閑。
砥柱山之高峻,如那危巢,難以攀援。人間有這樣的險(xiǎn)處有何用呢?原來是為了測(cè)辨忠奸。無須“燃犀下照”看水下美景,也不必像做飛用力拉弓,便可力挽狂瀾。呼喚那個(gè)騎鯨客,擊著鼓飛過銀山。
注釋
三門津:即三門峽,原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北黃河中,因峽中有三門山而得名。據(jù)《陜州志》記載:“三門,中神門,南鬼門,北人門,惟人門修廣可行舟。鬼門尤險(xiǎn),舟筏入者罕得脫。三門之廣,約三十丈?!?/p>
人鬼:指三峽中的南鬼門,北人門。
呂梁:《列子·黃帝》:“孔子觀于呂梁,懸水三十仞,流沫四十里,黿鼉(yuán tuó)魚鱉之所不能游也?!逼涞夭幻惶帯?/p>
錢塘八月:指錢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。
塵寰(huán):塵世。
潰:洪水旁決日潰。
一峰:似指中神門,因前皆言“人鬼”重關(guān)。或言指砥柱山,即中流砥柱。
危巢:懸崖高處的鳥巢。語出蘇軾《后赤壁賦》:“攀棲鶻之危巢”。
鵠(hú):水鳥名,俗稱天鵝。
杳(yǎo):此指高遠(yuǎn)。
秘神奸: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載夏禹將百物形象鑄于鼎上“使民知神、奸”。詞中神奸指種種善惡神奇之物。
燃犀:《晉書·溫嶠(jiào)傳》載嶠至牛渚磯,人言其下多怪物,“嶠遂燃犀角而照之,須臾,見水族覆火,奇形異狀,或乘馬車著赤衣者?!?/p>
佽(cì)飛:漢武官名,掌弋射鳥獸。一云即做非,周代楚國(guó)勇士,曾渡江,兩蛟夾舟,非拔劍斬蛟而得脫。蘇軾《八月十五日看潮》詩:“安得夫差水犀手,三千強(qiáng)弩射潮低?!?/p>
障狂瀾:韓愈《進(jìn)學(xué)解》:“障百川而東之,回狂瀾于既倒?!?/p>
騎鯨客:指豪勇之士。
撾(zhu?。呵脫簟?/p>
銀山:代指濤頭。張繼《九日巴丘楊公臺(tái)上宴集》:“萬疊銀山寒浪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