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7年盧溝橋的曉月見證著石獅耳畔的槍響,八百壯士的怒吼驚醒了沉睡的山河。當侵略者的鐵蹄踏破山海關(guān),我看見楊靖宇將軍胃中的草根棉絮仍在訴說抗爭,聽見狼牙山巔墜落的巨石仍在回蕩不屈。八載春秋里,無數(shù)雙草鞋丈量過破碎的國土,萬千支土槍挺立成不倒的長城。
太行山麓的酸棗樹記得,左權(quán)將軍策馬揚鞭時卷起的煙塵;松花江畔的冰凌記得,趙一曼留給幼子的絕筆信怎樣被淚水浸透。平型關(guān)的陡崖上,板垣師團的鋼盔滾落成歷史的笑柄;臺兒莊的殘垣間,敢死隊員的血肉筑起民族的脊梁。這些烙在時光里的剪影,不是泛黃的舊照片,而是永遠沸騰的精神圖騰。
南京城墻的彈孔至今張著吶喊的嘴,七三一部隊的解剖臺仍在滲出黑色的血。當我們撫摸哈爾濱的罪證陳列館,冰冷的玻璃下封存的不只是實驗器械,更警示著文明與野蠻的永恒較量。歷史從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那些結(jié)痂的傷疤,正是抵御遺忘的鎧甲。
此刻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,筆尖流淌的墨香里沉淀著往昔的硝煙。先烈們用生命點燃的火炬,已化作天安門廣場的華燈,化作酒泉發(fā)射場的探照燈,化作扶貧干部手電筒里的微光。接過歷史的接力棒,我們不僅要守護這份光明,更要用創(chuàng)新的火花點亮新的星空。